【第349期】【閱讀教育推動小組】閱讀分享第三十一期

【KTU & KTA電子報-第349期】     發行人:陳建志理事長     發行日期:101年12月12日

【閱讀教育推動小組】閱讀分享第三十一期

※重要訊息:PIRLS國際閱讀評比,成績揭曉,台灣從2006年的22名,躍升為第9名※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之省思

小虎牙

        哈佛大學商學院有個悠久的傳統,教授會在最後一堂課講個故事送給學生,當作特別的結業禮,希望這些人生故事能影響、改變或開拓學生的視野。

        當我閱讀完整本書之際,觸發我在教職路上的無限感慨。 

        送給畢業學子的「臨別贈言」,相信是不少老師會做的事。贈言除了有金玉良言、勵志小故事,更包含著老師的期許,這些無非是希望每位學生出了校門之後,對他們未來有著實質的幫助。

        猶記得初任教職的前幾年,不經意地路過某個高三班級,聽到導師對這群學生畢業贈言,讓我感到訝異!因為畢業典禮已經結束,大多數學生紛紛離校,只有這班留下來,聆聽導師的「最後一堂課」。事後我問了這名導師,為何還要多留學生二十分鐘呢?她只簡單地說:「趁離校前夕,告訴學生一些人生道理,希望對他們有些啟發,少走些冤枉路,這是我唯一能做的。」這席話深深地打動了我、影響了我。

        記得某年畢業典禮完後,留下全班學生,希望藉著臨別贈言,讓他們懂得感恩,感謝所有任課老師的付出。我先期許他們大學之路更加光明璀璨,鼓勵他們以小組方式,到辦公室謝謝所有任教老師,並且大聲地喊出「老師謝謝您們」!

        之後我回到辦公室,想等待這美好的一刻,但我是失望的。僅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將我的話聽進心坎裡,四分之三則是走人,什麼也沒做。身為導師的我十分難過,三年對他們的教育簡直是白費了,最起碼的感恩都沒有,頓時覺得怎麼教出這樣的學生呢?唯一欣慰的是那四分之一心存感激的學生,因為他們感謝、祝福的話讓其他老師欣慰不已。事後我捫心自問,三年付出多少?教了什麼?自覺問心無愧,也就不再那麼難過了。

        近來最開心的是多年前任教過的學生回來探視我,幾年不見,變得漂亮許多。近二小時的對話,發現她成熟不少,與時下追求流行、享樂至上的年輕人很不一樣。她開心地與我分享──今年暑假到大陸台商的工廠實習45天,這是個難得的經驗,收穫不少。

        藉著這個實習機會,她開拓更寬廣的視野,更清楚自己的方向,以及目前更要充實的知能。她由衷感謝當年我常常告訴他們班上:「趁年輕之際,有機會出國見識,就該把握。當壯遊一趟後,人生將起一些化學變化,這時就會了解自己須要什麼,該充實什麼,因為這趟壯遊之旅對未來人生抉擇將有無比的影響力。」她聽進了我的話,實踐了自己的壯遊之旅,且迫不及待地告訴我──已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涯規畫。

        一樣地用心,卻有兩種情。擔任導師時,對班級學生無怨無悔地付出,換得灰心、失望;反觀任教別班,當年對他們的人生課題的教育,卻發揮莫名的作用。有些學生身體力行,逐步地自我實現,不吝惜地與我分享這些點點滴滴,還要我告訴這些學弟妹們,「大學不是任你玩四年,充實自我,累積實力,懂得投資自己,才能迎戰時代的挑戰與職場的競爭。若有工廠實習的機會,應該積極主動爭取並把握每個學習機會,以創造自我的價值。因為這些職場實習不僅可以獲得難能可貴的實務經驗,更重要的是學到待人接物、工作態度與職場倫理。

        老師不是神,不見得能渡化每顆頑石,但我還是會屹立在崗位上,認真地教育每位學子,或許現在發揮不了作用,我深信未來一定會產生作用──記得自己是誰,記得導師的最後一堂課,記得我曾告訴他們的話。


【近期閱讀電子報】

【文章分享】

1.《檢討、反省、再精進》作者:林彥佑 立報 2012.11

翻著報紙,看到一位老師出給孩子的作文題目,有異於傳統的寫作方向:「老師的缺點」;看到報導之後,對於這位老師的做法,感到敬佩,也對他的出發點,深表認同。長期以來,國小的老師總是像「山大王」一般地端坐在教室中,無形中,也養成老師的「權威性格」。對於要讓老師向學生低聲下氣地說聲對不起,或是承認自己有錯,甚至比登天還難。

2.《讀書能力≠做事能力》作者:洪蘭 天下 2012.11

台灣內閣成員學歷高,為世界之冠,但是執行力差,也是有目共睹。

讀書能力,為何不等同做事能力?

我們常把讀書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混為一談,認為讀書讀不好,就沒有出息。其實這兩種能力,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

讀書識字有先天上的條件限制。有一種人很聰明,卻識字很慢,甚至不能辨識字。閱讀時眼睛會跳行,也有寫字上的困難,這就是「失讀症」(dyslexia)。政治家邱吉爾、李光耀皆為此症所苦,但都不損其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