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U & KTA電子報-第215期】 【閱讀教育推動小組】閱讀分享第十九期

【KTU & KTA電子報-第215期】     發行人:陳建志理事長     發行日期:101年07月11日

【閱讀教育推動小組】閱讀分享第十九期

家政教師的教學秘笈
 左營高中 李麗凰老師

        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上家政課很輕鬆,家政主題也集中在服裝、飲食與家庭,但這些知識是會隨時代變遷而改變的。在我心目中,總有一種使命感:就是要讓學生知道「家政內涵」到底有什麼?希望離開學校後,不要再告訴其他人說:「家政課就是縫娃娃與烹飪」。 

        要去除這樣的刻板印象,意味著我得花許多的力量執行我的教學理念,更多的教學動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思考與創作。家政課最終的目的是體會「家」的溫暖與愛,看見家的多元差異,瞭解人際互動的關係,學會生活管理的技巧。 我希望家政課能增強學生有面對未來的能力!曾受過女性主義的薰陶,我更想當一個專業的家政老師,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以爭取更多公平對待的機會! 

        教學現場其實是充滿各種情緒轉折,每一班、每一次的師生互動都是獨特的經驗,我在教學經驗中思考與反省,並在下一次教學改進。「授課班級多」雖然很累卻也有好處,就是讓我的教學策略能不斷修正,在下一個授課班級實驗我的新策略是否有效,於是每次課程都成為一趟未知的旅行,沒經歷過就不知終點為何。對於教材的選擇,希望有變化,促使我得腦力激盪開發新的教案,鼓勵學生參與課程進行並提供相關資訊,讓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經驗,而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我能累積豐富的教學內涵。 

        教學,是一種情緒上容易枯竭的職業,教師要喘息與補充能量。要讓教學熱忱持續不斷,還得連結社群做經驗分享。教師之間相互支援,編織教學知識網絡。 

以下是我的教學心得分享: 

1. 【學生的成長,是我最大的支持】:

        如何與學生建立關係,如何精彩教學,是我教學生涯的第一目標。「肯定學生能力」、「專業又幽默的教學方式」是我累積多年的教學經驗,從關懷學生、渴望學生成長,到發現自己承擔多元角色之下無力面對過多的情感需求而設定師生「關懷界線」,我欣然接受自己的改變。畢竟得在生命各階段尋找一個師生皆能自在展現的相處方式。

        我發現,沒有教學樂趣其實很痛苦,我喜歡享受和學生在一起的感覺,看到學生專注,看到學生喜歡我的家政課。我希望女生能增能,男生能更溫柔,不管性取向為何,都對自己的未來有信心。我希望學生從我身上能看到榜樣,而我,必須是榜樣,必須認真,必須專業。

2. 【連結社群,做教學經驗分享】:

        從民國94年至今,除了家政教師的工作,我在社區帶領婦女成長團體,做親職教育或影片的導覽。在社區裡,我看到外籍配偶的處境,教導她們家務管理的技巧;看到老人日託的需求,與老人家分享隔代教養要注意的事項;也曾經與同事開四個小時的車到那瑪夏鄉與原住民伙伴談談女性意識覺醒的議題。這些工作,拓廣了我的視野,性別專業與家政專業結合,一個是女性主義觀念的建立,另一面我又需要家政專業技術與實做的技巧。帶著我的數位相機與電腦到處遊走,在不同場合吸取別人的生命經驗。遇到很棒的對象請他們留下倩影。遇到很棒的老師,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教學資料庫。於是,經由不斷的學習與對話,我的教學知識網絡越來越綿密,更柔軟與堅韌,讓我更有力量面對教學上的難題。

3. 【創造並珍惜性別友善的環境】:

        面對少子化與全球化的威脅,教師還是需要有「危機意識」去面對未來不穩定的世界。我跟輔導室的教學伙伴一起經歷各種研習與活動,已養成濃厚的革命情感。在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中形成一種很重要的支持與對話系統。教學的樂趣來自學生真心互動,體驗最直接相互增能的感受。我非常喜歡侯文詠的一段話:『 同樣的工作,到了不同人的手裡,由於他的熱情、能力與人脈的不同,展現的樣貌也不同。「人生」像化學變化,人會如何變有許多化學因素,喜歡與熱情是「變化」的催化劑。』

        是的,一樣是家政教師,但是由於有學生的支持,同事的回饋,加上在外演講帶來的信心,我相信自己是專業與熱情的家政教師。 


【文章分享】

1.【李偉文PISA考題試寫報告:苦讀標準答案,再也沒有競爭力】 

我看到PISA閱讀能力題目的第一個感受是:「這和我們傳統印象的『閱讀測驗』完全不同。」題目中還有數字、圖表,真的很特別。

在台灣學校教育傳統學習經驗裡,閱讀一向和國文放在一起,透過閱讀,我們已經很習慣傳遞文化道德的價值。 

但現在或許應該思考,目前台灣中小學裡考的閱讀測驗或閱讀教育,是希望承載什麼使命?是要透過閱讀去認識文化?還是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基本學習的能力?



身為一個環保人士,尤其是在台灣,其所面臨的眾多問題之一就是罪惡感。

也許那跟我在天主教學校的八年所感受的有關,但即使我在我所喜愛的、有柔和佛教背景音樂的素食自助餐廳,使用免洗筷及保麗龍餐具吃飯時,也同樣會有到罪惡感;當我受邀參加台灣人的婚宴時我也會有罪惡感,因為包括雞、魚及蝦類在內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丟棄。

3.【洪蘭:快樂的小事 幸福的能量】

很多人都誤以為金錢就等於幸福,其實不然。 

很多有錢人活得並不快樂,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美國的休斯(Howard Hughes),他富可敵國,卻活得非常痛苦,他有嚴重的強迫症,害怕細菌,害怕傳染,不敢跟人接觸,什麼都不敢吃,最後可以說是餓死的。

最近十年來,心理學開始研究幸福感:人如何才能感到幸福?構成幸福的條件又是什麼?

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不必每天都有值得慶祝的大事,很多快樂的小事累積起來的能量超過一件快樂的大事。
【好書介紹】

1.【台北爸爸,紐約媽媽】2011.1 時報出版

陳俊志,這位在 1998 年便以拍攝三位青少年同志生活的《美麗少年》紀錄片享譽國內外,本身也是位出櫃同志,曾在電視上與李敖舌戰同志三回合的電影工作者,以他「割骨剜肉」(見本書詹宏志推薦序)般的書寫方式,在《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一書裡,向我們訴說了一位男同性戀者在成長過程,或是在他一輩子裡,都時時必須面對和世俗價值背道而馳的自我認同和情欲,以及因為無法不作自己而帶來和家庭以致於整個家族,尤其是和自己的父親之間,傷痕累累、愛恨交織的戰鬥。

2.【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

作者:劉黎兒   引領台灣生機的10個理由 ── 評「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文/宋竑廣(公民記者)

本書結構:從日本311到台灣核四與能源的新未來

  洋洋灑灑十萬字以上的本書,共分三大部份,分別是「核災是你我承擔不起的災難」,「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非核家園才是理想家園」,以及總結前面文章的結語「台灣要有記取教訓的能力」、「二十三萬顆廣島原子彈的幅射死灰在台灣」,最後附錄的日本長年反核學者小出裕章專訪「台灣核四若發生核災將有七百萬人死亡」,作者劉黎兒本人的三一一核災逃難記。

  簡單地說,從日本311核災認識到台灣廢核的必要性,並開啟新能源、新經濟的未來,最後以微觀的反核學者心路歷程,和作者自己經歷核災的家庭記事,感性地也真實地,以人民的心聲作結。